close

          

責子熄鄰怒
責子熄鄰怒
99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自古皆然,由陶淵明的「責子」詩可見其一斑:
白髮被兩鬢 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 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 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 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 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 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何 且進杯中物
還好 陶淵明 先生飽讀詩書,只對五個不爭氣的兒子,自怨自艾,「責子」責在心中,未有付諸言語或肢體的暴力行為,是恨鐵不成鋼,獨自生悶氣無奈的一種發洩,算是修養極佳的典範人物。
我寫這些是因為今晨騎機車上班,在等紅綠燈的短暫時間,腦海中想著母親的病情,畫面突然出現自己小時候被父親痛打的情形,猶記得羞憤的父親抽取把竹掃把柄,當著鄰居眾人的面,對我的身體狂掃猛打,因疼痛難當,我在茶工廠曬茶廣場四處奔逃,仍然逃不過父親的窮追猛打,直到祖母出面求情方才停手,事後雖經慈母滴淚抹擦紅藥水,仍然全身青紫難消,事隔50餘年,仍然記憶猶新,由此可見「體罰」對人格教育的影響有多大,值得教育界與為人父母者深思。
回想當時父親打我的理由,是因為一位醫生鄰居的兒子與我兩人站在對街互丟小石頭,玩躲避石子的遊戲,醫生富甲一方,兒子平時養尊處優,許是動作不夠敏捷,躲不過一顆正中眼睛的快速石子,頓時受了傷,回他自家醫院治療之後,醫生家人找到窮困的我家來理論,靠打零工養家的父親顯然無力賠償,亦無解決之道,於是應觀眾要求,上演起「責子熄鄰怒」的殘忍戲碼,這就是窮人的典型悲哀之ㄧ。
寫這些往事的記憶並非記恨無奈的先父,也不是要怪罪任何人,只是最近母親病情時好時壞,回鄉下相陪的時間較為頻繁,對兒時環境又熟悉起來,心有所思,無他,隨筆而已。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djbahwh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