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幫助貧困同學,上海3名中小學生近日捐出了自己10餘年積攢的50萬元壓歲錢,用於設立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青春之光愛心專項基金”,其中一位現年14歲的學生也因此成為上海最年輕的慈善專項基金主任。專家指出,每個人都有向善的願望,以及不同程度做慈善的能力,而中國的民間慈善、“平民慈善”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應呵護孩子的善心,提供多種形式讓他們實現願望,並將之作為孩子瞭解社會、培養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徑。(11月9日《南方都市報》)
  參與慈善公益的門檻,無論在我國,還是美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沒有高到必須捐出一大筆錢,也沒有局限為現金捐獻的形式。慈善公益精神的核心在於,認同並尊重多樣性存在,願意體察他人處境,並持續不斷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給予幫助。只有尊重他人的存在和處境,才可能真正發揮出慈善特別是民間慈善相對於行政力量的信息優勢,盡可能避免弱勢群體被社會拋棄的情況發生。
  上海市的3名中小學生捐出50萬元壓歲錢,設立了一個專項基金,定向用於幫助貧困中小學生。此舉表明,即便在行政和已有的社會救助體系下,仍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中小學生的學業和生活情況令人擔憂,從而才觸發3名小捐助者採取行動,現有救助體系仍存在顯著漏洞,或者說資助水平還不能滿足需求。而這3名小捐助者採取設立專項基金而非常見的一次性捐獻,顯然是為了長期運作以持續幫助盡可能多的受助對象,這個考慮也很值得贊賞。
  筆者認同報道中專家的說法,有關部門及社會公眾都應呵護孩子的愛心、善心,要盡可能的提供政策支持方便,還要鼓勵更多孩子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積极參与慈善公益等公民實踐活動。
  但也需註意的是,良好的初衷,很多情況下未必能換來持續良性的運作及符合初衷的結果。上海市這個由未成年人捐贈建立的專項基金,由捐出金額最大的14歲孩子擔任專項基金主任,要參與研究並監督專項基金使用情況、跟蹤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參加專項基金開展的各種活動,以及基金資金通過理財保值增值等。這固然有助於“孩子瞭解社會、培養公民精神”,但卻同樣反映出專項基金運作監督的粗糙。
  專項基金不能對外公募,但可以接收他人捐款,也無需對外披露財務情況。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負責人在受訪時還專門談到了這個基金後續接收捐款的途徑。近年來,國內已頻頻曝出慈善基金圈錢醜聞,一些公益組織一手操作公益,一手經營生意,兩大業務的資金混雜不明,善款甚至被大量直接用於私人理財、房地產投資。更為普遍的圈錢方式是,慈善基金組織的核心成員直接或通過親友設立關聯企業,高價採購關聯方的物資或服務,藉以變相侵吞善款。
  因此,呵護孩子善心的最好方式,不僅是提供政策方便,還必須加快慈善公益領域的立法,建立起慈善基金對外披露財務狀況等強制性機制,增強該領域的透明度,防止不透明的基金運作誘導行善者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滑向圈錢犯罪深淵。正如知名網絡報料人周筱贇在10月11日的《南方周末》所撰文指出的,“造成公益亂象的根源在於立法缺失。時至今日,中國還沒有一部慈善法”。
  文/鄭渝川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呵護孩子善心,必須加快慈善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yodjbahwh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